当前制造企业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一线维修人员结构性短缺,如何“科学定员、精准定额”以避免人力浪费或不足,是管理者的现实痛点;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要求企业将模糊的经验转化为精确的数据资产,但许多工厂在设备管理维度仍存在“数据孤岛”。解决问题的钥匙,或许就隐藏在最基础的设备管理工具——维修复杂系数之中。本节聚焦于确定复杂系数的三大比较法:整机比较法、分部比较法与检修工时分析比较法,其意义远超方法本身。它旨在帮助企业:
为“定员”提供依据:以工时和复杂系数为基准,量化评估维修团队规模与技能需求。
为“定额”奠定基础:为制定标准维修工时、核算维修成本建立客观标准。
为“数字化”打通堵点:将设备价值、维修工作量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采集、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为后续构建预测性维护模型和数字化运维平台奠定坚实根基。踏上本次阅读之旅,您将掌握如何用这些经典工具,撬动人员管理与数字转型的双重变革。
- 整机比较法:
以某种标准机型设备的复杂系数为参照标准(如金属切削机床中普通车床组以CA6140-1000为11个机械修理复杂系数单位为参照标准),其它设备的机械修理复杂系数以此为“标准”进行比较确定。机械部分是以“大修理"钳工的实耗工时来比较(因修理类别较多,而设备大修内容比较一致,故以大修实耗工时来衡量比较合适)。可按下列公式进行比较:

- 分部比较法:
有些设备不便于整机比较(尤其是非标准专用设备等),可按已知设备相同结构的分部修理复杂系数按部位逐一比较,得出各部分的修理复杂系数,其总和即为该台设备的修理复杂系数。有些复杂的设备,是由若干个独立的或半独立的部分组成,其中包含有机械结构、电器仪表、热力设备、电子控制等部分,要确定它的修理复杂系数,需要用几种参照物去比较。如要确定一台锅炉的修理复杂系数,可以将它分成受热面、炉墙、炉排、减速器、除渣机、风机、电机、控制柜、阀门、仪表、配管等组成部分。然后,将各电器仪表部分同电器仪表参照比较;将各机械结构部分和热工结构部分同各相应的机械设备热工设备的参照物进行比较;得出各部分的修理复杂系数,再按各分类相加,就得出了该台锅炉的各种修理复杂系数。
分部比较法是以经验估计为基础的,对快速粗略地确定设备的修理复杂系数还是可取的。
(3)检修工时分析比较法:
根据该设备大修理时实际的修理电、钳工工时(或历史的统计记录工时)和企业规定的并通过实践证明符合实际的每个机械、电气的钳工、电工的定额工时数进行比较计算而得。

在统计全企业修理复杂系数总和时,应将机械、电气等各种修理复杂系数分别统计,不能混合计算。
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定额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