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约有3500万工人找不到工作。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西方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措施。
英国的试工制度:在解决失业问题过程中,英国政府把重点放在长期失业者身上,即失业达6个月以上人员。对于这些人,政府采取了试工制度,即失业者在领取失业津贴的同时,他们可以去一些企业展示自己的本领。企业也乐于不花钱而享用3个星期的免费劳动力。为了防止一些公司钻空子,就业管理机构事先审查有关公司是否确实需要录用人员,然后,双方签字为证。之后,就业管理机构选派适合的失业者前往试工。3周后,如公司不录用试工者,必须提出足够的理由,这样,基本上防止了不花钱白白用人的现象的发生。1993年试工成功率就达56%。
丹麦的轮休工作制:1994年丹麦政府开始实施一种轮休工作制,即对某些岗位,一份工作由两人共同承担,一人工作时,另一人就休假。休假的人可以从政府那儿领取相当于80%至100%政府失业救济金的休假工资,约合每周350美元(含税),然后在这长达一年的假期里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或上学深造,或外出旅游,或在家中照顾子女等。一年后,两人再对调。
法国促进就业的举措:法国到1995年初长期失业者在120万,而青年人的失业率更高达25%。为促进就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1)实施促进就业合同解决长期失业者的问题,政府对签订合同的企业主两年内免收社会福利摊金,并每月补贴2000法郎;
(2)实施青年就业合同,解决青年人失业问题,签订这一合同的企业主将被减免福利分摊金并享受政府补贴;
(3)减轻招工企业纳税负担,特别是减收中小企业为低薪职工支付的社会分摊金,减收企业的继承税和转让税,加强企业贷款保障等,促进企业积极招工用人。
德国缩短工时、雇用非全日工:德国从1983年至1992年,周工作时间减少了5%。现在,工业部门的每周工作时间大多为38小时,由此而增加的工作机会将近100万个。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家大众汽车公司从1993年11月起实行28.8小时的工作周,大众汽车公司在德国境内有雇员10万多人,面临着需要裁员3万人的局势,经劳资双方同意每周减少20%的劳动时间,同时减少10%的工资数额。德国政府大力提倡企业雇用非全日工,以便能安置更多的失业者。
美国的灵活聘用制:在大公司受雇人员日益减少之际,美国的就业人员却增加了,小企业的兴起是一个原因,而灵活聘用工作人员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都在灵活聘用工作人员,即不必每天上班,只在需要时才聘用,雇用多少小时就付给多少报酬。据调查,雇用这类职工的费用只相当于雇用全日制工作人员开支的50%,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所以很受企业界人士的欢迎。这种聘用在美国发展很快,使许多长期失业者得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