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济日报开辟了“广开门路话就业”专栏,多侧面介绍了国外一些国家如何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以及通过培训、职业介绍等方法来增加就业机会,我们将这一专栏提供的材料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方法对我国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现综述如下: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将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在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扶持。在欧盟,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在就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目前已达三分之二,第三产业已经很长时期地承担着就业的重任。在奥地利,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也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据记者从奥地利联邦商会获得的统计数字,截止到1997年9月,奥地利服务领域的就业人数为229.32万,占就业总人口的62.8%,大大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而且,据统计,第三产业所创的产值1997年占奥地利国内生产总值的66.9%,比十年前增加了5.2个百分点。正是由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得大批劳动力还在向第三产业转移。据全奥地利劳动服务中心98年5月26日发布的消息,今年第一季度又有11800人分流到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中来,该行业就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又增长6.1%。
择业观的转变也促进了许多国家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在欧盟,最近十年来,第三产业中就业机会增长最快的是工商服务业、教育、文化、新兴的私人服务业以及宾馆、餐馆业。社会精神活动、闲暇活动和私人与商业旅游活动人口中有24.8%是在这些快速增长的行业中工作。欧盟认为,这些行业在将来的发展中仍是就业渠道的主要提供者。
比利时人的就业观念非常实际,因此,他们的社区服务行业也十分发达。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在拥有100万人口、162平方公里面积的布鲁塞尔市,注册经营房屋出售及不动产出租业务和物业管理公司就有近800家,从事水暖维修的公司900多家,经营报刊、鲜花零售的摊点600多处。据统计,在比利时约55%的就业人口,80%的再就业机会是由第三产业创造的,共中社区服务的比例目前大约已达19%。比利时政府已把发展第三产业及社区服务业列为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在许多国家,中小企业都已成为国民就业的主渠道,对扩大就业和保证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在欧盟,约有80%的就业人员在中小企业就业。在美国,小企业提供的就业人数在全国职工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高达54%。为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减轻失业压力,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给其低息货款、减免税收、提供技术支持等。
1.韩国除大力扶持发展一般中小企业外,重点培育中小风险投资企业。在具体作法上,首先在资金和税收上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积极扶持。目前韩国政府已筹措8528亿韩元用作地方小企业培育资金,年内拟安排8700亿韩元用于中小企业结构改善。同时,投入806亿韩元,扶持进驻专门工农业园区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特别鼓励有知识、有魄力的年轻人和失业者创业,除安排长期低息贷款用于企业创业资金外,在税收方面也实行优惠政策,加大诱导创业的力度,如财产税、土地税、所得税、法人税等,自创业或所得开始之日起5年内减免50%,登记税和所得税自创业之日起5年内减免75%。
技术扶持是韩国振兴中小企业的另一个重点。韩国政府把今后5年定为提高小企业技术能力的“战略阶段”,制订了从人才、资金、制度上促中小企业提高技术的"综合对策”。目前除筹措320亿韩元专项资金外,还决定从2200亿韩元的产业技术资金中放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开发。同时,对中小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经营、技术难题,派出由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兼备的国内外专家,帮助进行诊断、指导,费用大部分由中小企业振兴基金负担。
帮助中小企业突破“人才瓶颈”也是一项重要扶持措施。去年通过实施“产业技能要员制度”,为8386家中小企业提供高级技术人才4万余名,在此基础上,今年拟再向9866家企业支援技术人才4.3万名。同时,决定在中小企业中央会、中小企业振兴工团等全国51单位设立“中小企业专业人才就业介绍中心”,开展双向服务。还以大学、研究机构为依托,开设“创业教育”和技术“MBA课程”,对准备创业者和优秀退职人才进行创业和再就业培训。
2.埃及政府通过社会发展基金来发展小企业。在1991年与一些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合作成立了社会发展基金。该基金把支持建立和扩大小企业作为解决埃及失业问题的基本战略,首先在青年和妇女中灌输企业文化理论,提高他们对小企业的认识,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自行创业。在具体做法上,社会发展基金专门制订了企业发展计划,通过对企业提供全套技术支持、商业咨询、培训和信贷来实现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目标。
3.美国政府对小企业的限制也尽可能地减少,给其营造宽松的创业和发展环境。美国虽然市场成熟、竞争激烈,但小企业仍有机会和发展空间,如微软搞大产品,获得大利润,刚创业的小公司则可以专业化软件见长,可为金融公司提供风险评估和控制的软件,仍大有可为。布什和克林顿政府还采取降低税收政策,从眼前看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但企业搞活了,发展了,雇员增多,规模扩大,纳税也上升了,最终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有利。
4.德国政府也曾专门制定了500项行动措施,以减少对小企业的行政干预。同时,还调和制定了有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福利、劳资合同的税收等有关法令。
5.比利时政府和地区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第一、对符合条件创办企业的申请,在批推注册和管理制度上尽量简化手续,注意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并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完善的政策与法规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第二,大力支持再就业的培训工作,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拿到进入市场的资格证书。第三,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适合生存的空间。中小企业的规模小、资金少,规避风险的能力差,政府通过相关的经济咨询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及时获得必要的经济信息、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状况,避免中小企业盲目发展或落后于市场需求。
三、其他一些促进就业的作法
1.培训中心“企业化”。
在丹麦,劳动力职业培训中心由于其实用性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培训中心就象一家街道工厂,接受培训的失业者或待业青年在中心可以学到各种基本技能,同时还有工资收入,培训结束后中心则尽力帮助学员找到工作。这种培训中心按企业管理方式来安排培训,不仅使失业者在培训期间有收入来源,对其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也解决了办培训中心所需的费用,真是一举两行。
2.“莱比锡模式”
在德国东部高失业区莱比锡市,出现了一家颇不寻常的自救企业“就业促进公司”,人们称其为“莱比锡模式”。莱比锡“就业促进公司”是一群失业人员创建的,他们自立、自强和自救的精神为宗旨,自筹资金,该公司现有5000余名固定人员,他们以前都曾为失业者。公司受市政当局委托,负责管理该市学校、公园、游泳池、运动场和医院等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修服务工作,并承办该市的铺路、填石与美化绿化市容等工业业务。许多人来到公司后,摆脱了长期失业之苦,有了养家糊口的收入。莱比锡“就业促进公司”不但替政府为失业者找到了一条生路和去处,而且还给政府增添了“财路”,减少了社会救济支出。德国联邦政府认为,如果在全国推广“莱比锡模式”。可节省30亿马克社会救济金支出,并且创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3.为失业者提供满意服务
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已是许多国家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真正做到使失业者满意,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智利劳务信息办公室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不仅为求职者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而且对一些无所长、文化程度较低,但又不考虑自身实际能力,对工作、报酬要求过高,还有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心情压抑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根据他们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心理分析,开导思路,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同时,还针对个人的意愿,安排他们进各种职业培训班(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劳务信息办公室还对如何求职,在劳务关系中如何保护个人权利和应遵守的义务,甚至如何填写个人履历,如何从言谈举止的心理和技术上做好准备,应对用人单位的考核等都有规范化的培训指导。劳动部还统一印发有这方面信息的各种小册子,免费提供给求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