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定额资讯 > 正文     

两大统计数据都指制造业放缓 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
2015-08-04 14:37:26    来源:    评论: 点击:

中国经济在今年二季度刚刚出现反弹回升之势,但7月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却意外出现回落。8月3日公布的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7月终值(经季节性调整)录得47.8%,不仅是连续第5个月低于50.0%的临界点,更是显示中国制造业运行出现了自2014年3月以来的最明显放缓。
 
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与国家统计局于8月1日公布的官方7月制造业PMI趋势一致,都呈现出下滑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官方7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0%,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经营状况尤其堪忧,小型企业PMI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
 
业内普遍认为,在统计采取的样本中,财新PMI的样本更偏重中、小型企业,而官方统计样本中记录了更多大型企业经营情况。因此在当前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经营压力的情况下,财新制造业PMI数据明显低于官方PMI数据。但从走势上看,二者并未有太大出入。
 
“我们认为目前政府稳增长的抓手主要是体现在拉动基建投资和大型的民生项目,因此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受益相对有限,而且目前人民币汇率坚挺,对出口导向型企业的负面冲击较大。”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研究部副总裁、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说。
 
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
 
PMI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虽然,财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制造业PMI的回落有一定季节性规律,但今年的表现更弱于往年。
 
对于今年7月制造业PMI因何回落,国家统计局解释称其中原因包括:受高温暴雨等天气影响,以及一些企业限产,进行设备检修和技术改造,生产增长趋缓;近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滑,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连续下降,给相关行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等。
 
但一些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需求不足才是拖累生产放缓的主要原因。
 
从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分项数据看,7月新业务总量和新出口订单量重新陷入下降趋势,并导致制造商减产,产出创下2011年11月以来最大收缩率。鉴于客户需求减弱,生产需求放缓,企业进一步压缩用工和采购,采购数量创下2012年1月以来最显著减幅。
 
7月通缩压力持续,投入成本与产出价格皆较上月加速下降。同时,7月内采购库存也小幅下降,部分厂商表示原因与持续的库存调整有关。成品库存则与6月大致持平。
 
调查显示,鉴于客户需求疲弱,厂商相应压缩规模,用工因此下降。月内积压工作量轻微上升,升幅与6月持平。部分受访厂商表示,减产导致积压业务量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7月财新制造业PMI中,新订单指数是各分项指数中下滑幅度最大的一项,而官方制造业PMI数据中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两项也出现明显回落。
 
“这一方面说明海外需求短期内依然难见曙光,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坚挺对出口部门的负面冲击效应在逐步显现。最近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的背景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的暴跌行情,再次拖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这意味着输入性通缩效应在加强,短期内可能会继续拖累PPI。”章俊分析,7月官方制造业PMI数据中“产成品库存指数”和 “原材料库存指数”也重新双双回落,鉴于未来需求前景黯淡,企业“再库存”的动力不足,“去库存”态势将依旧延续。
 
“经济增长已见底,政策力度未见顶”
 
值得注意的是,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数据显示,在就业方面,中国制造业用工连续21个月呈现收缩,不过,收缩率较6月放缓。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保障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正是鉴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业内也进而得出“稳增长”政策还将继续加码的预测。
 
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传递出了“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信号,会议还强调“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调”,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政策立场是经济增长已见底,政策力度未见顶。”章俊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服务业的表现要好于制造业,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持续提高,且增速明显高于一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比6月微升0.1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8%,比6月上升0.5个百分点,显示服务业增长前景良好。
 
7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将于8月5日公布。业内预计,这一指数也将回升,服务业的明显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制造业下滑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经济下行过程中,服务业表现出更大的韧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在结构转型。”章俊分析道。

相关热词搜索:统计数据 制造业 需求

版权声明:来源为“定额网”、“本站”的文章及资料,未经本站授权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正式出版
下一篇:灵活的低成本模式将重塑中国制造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