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定额资讯 > 正文     

是什么遏制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2015-08-12 15:28:18    来源:    评论: 点击:

     据中广网报道,“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正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中国台湾的富士康8月8日在印度签约,它到印度投资设厂的计划变为现实。富士康上周六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签订协议,将在未来五年投资50亿美元(约310亿元人民币)在该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随着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现象加剧、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变化,一些制造企业渐渐开始将部分工厂转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逐利乃资本天性,哪里的成本更低,哪里利润更高,自然逃不过资本的敏锐嗅觉。资本与产业在成本与利润驱动下的全球化转移,更是客观规律。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崛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人口红利释放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随着中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各方面成本的抬升,一些制造业中心向西部甚至东南亚转移,也同样是这一规律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本在预料之中,无须过度阐释。 
 
  应该说,放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之下,比较优势的变化引发资本与产业的转移,的确是大势所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从最初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目的地,到面临更多后起之秀,甚至具备后发优势的竞争者,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对中国而言,当然必须直面而非回避。事实上,资本的逐利性以及制造业的转移,对中国也并非全然是负面效应。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自身也有需要调整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低端制造业,在中国也活不下去,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也是必然趋势。就连一些有着“世界工厂”称号的制造业中心,如今都在动着“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的脑筋。从这个意义上说,制造业呈现向更低成本地区的转移趋势,或许不必过分担忧。 
 
  不过,相比制造业转移本身,中国制造成本的迅速上升,或许更值得警惕。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成本差距已经微乎其微。即便人工成本有所抬升,但中国工人与美国同行的收入差距其实仍相当明显。 
 
  那么,中国制造究竟“贵”在了哪儿?恐怕更值得反思和追问。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称,10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却水涨船高。这主要归咎于三个原因:一是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从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二是汇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天然气成本从5.8美元每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7美元,涨幅138%。事实上,相比上述成本的增长,由于国内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泡沫化,势必抬升在中国投资兴业的成本。此外,行政、税收成本对于中国制造的成本抬升的作用,同样不能忽略不计。而物流运输费用的“高烧不退”,也有可能成为压垮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最后一根稻草。由此可见,是否有不必要的成本与内耗在遏制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值得追问的重点。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制造 竞争力

版权声明:来源为“定额网”、“本站”的文章及资料,未经本站授权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探索"中国制造"的破局之道
下一篇:制造业“倒闭潮”呈现的三种表象及深层次原因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