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知识共享 > 定额基础 > 正文     

劳动定额标准化的关键:工作标准化
2015-06-10 15:20:10    来源:    评论: 点击:

劳动定额标准化有两个重要环节,即工作标准和时间标准,其中工作标准是最关键的环节。什么是工作标准?对工作的各个岗位制定的标准叫工作标准。这里所说的“工作”,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而且也包括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各项活动。就生产过程来说,“工作”的含义,是指人们使用该工作的特定技术,把对象(例如毛坯)按照人们的愿望改变形状(如加工成产品)的活动。所谓“特定技术”,是使对象按照人们的愿望而发生变化的保证。它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体力、工具、机械、设备、装置实现的。至于“改变”则包括形态的改变、场所的改变、时间的改变。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相应的加工、储存、运输等手段使状态发生变化。工作标准的目的就是实现整个工作过程的协调,促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工作标准的四个因素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的要素。通过这一活跃要素把其它要素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作用。劳动者的状态如何,对三要素的结合程度有最直接的影响,在人参与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就企业管理来说,最重要也是最难管理的要素是“人”和人所从事的“工作”。人的要素与其它要素的区别,除了人是有思想的生命物体这一点之外,还因为人的生产作业活动有着与机器设备迥然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1、是个体差别。这是指同一工种的工人之间在体力、劳动技能、劳动速度、注意力、耐力等方面互有差别,甚至差别很大。而设备却不然,同类机器设备之间可能做到各项工况参数相对一致。人同机器比较起来,人的要素的这个特点是个缺陷。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机器系统越庞大,越复杂,参与的劳动者越多,人的个体差别机器体系的影响越大。

2、非固定性。这是指人的作业参数,(如行走的速度、搬运的重量、动作的幅度等)具有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特性。劳动者对某项作业的熟练程度、劳动过程中的疲劳程度、对工作环境的适应程度等与劳动的时间长短有关。而机器设备能在一定条件下做到运转速度始终一致。功率均衡输出,节奏均匀不变。劳动者的这种非固定特性,是人与机器体系“不相适应”的内在原因。它对整个生产系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机器效率不能充分发挥,设备乃至质量事故的发生,大都与这个“不相适应”有关。

3应性是指人有这样一种特性,随着输入信号和控制对象特性的变化,知道与其相适应。在人机系统中,随着机器要素特性的变化,人的要素特性也相应发生变化,最后与与机器要素特性相适应。一般情况下,这种应变能力和适应性是要随着对工作的熟练程度通过训练而获得的。这一特点是一般的机器设备所不具备的,这恰是人这一要素的长处,也是人的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4、可靠性。人的工作同设备一样,也有可靠性问题。但人的动作的可靠性(准确性、精确性)是可变的,受健康状况、疲劳程度、有无充分准备、熟练程度、劳动热情、责任感……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混乱、错觉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影响。这种人的因素的可靠性难以预测,难以控制,随机性很大,差别也大。

二、工作标准的意义

由于人的作业活动有上述特点,我们只要稍加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许多人做同一种工作(或同样的作业),粗看没什么区别,好象一切都很协调,如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不仅作业时间上可能有成倍的差别而且存在着“不合理、浪费、不均衡”的作业方法或作业动作,只要将这些加以改进和消除,便可立竿见影地提高劳动效率。

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对同一项作业是否已经习惯,其动作的熟练程度(效率与准确程度)也大不相同。

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般来说,一件事按同一程序重复多次就可能变成习惯。倘若通过分析研究,设计出最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和作业方法,将其定为标准,用于约束同一工种的所有工人遵照执行。这样不仅可以加速个人习惯的形成,而且是形成群体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

所以,制定工作标准过程是形成群体习惯和群体行为准则的过程,是人的要素素质的升华过程。它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不必要的,不合理的工作(作业)程序和动作,而且能促进工人克服已经形成的不合理的习惯和操作上的缺点,防止个体差别和非固定性不必要的扩大,增进人的作业的可靠性,从而克服个体差别和非固定性对生产系统产生的负作用。每个工作(作业)者动作形成习惯,进而达到熟练程度之后,他的动作既能够迅速、准确,又会感到轻松、协调,一旦达到能同机器体系的运动规律相适应的程度(具有应变能力),人在生产系统中的能动作用便可得到充分发挥。由三要素组成的生产系统便可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创造出较高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率。

三、工作标准的理论基础

对物的固有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各种实验手段和实验方法。由于现代技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精确可靠的实验条件,所以建筑在实验数据基础上的各类技术标准达到了相当科学的程度,具有很强的使用性和权威性,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人所从事的活动,尤其是生产作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上述的对“物”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劳动者是活生生的人,他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他的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受思想的支配,劳动者群体之中由于个体差别和非固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对人的劳动的任何一个参数进行精确计量和定量化都十分捆难。这就是说在生产力三要素中人的要素的标准化是困难的工作。

 对于这个问题,上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以及和他同时代的基尔布雷斯分别创立的时间观测法和动作研究法,为我们解决工作标准的制定开辟了一条科学的途径。

我国管理领域对于时间观测法和动作研究法并不陌生,它是早期工业工程(亦称IE)的两项技术支柱,这两项技术不仅适用于制定工作(作业)标准,而且这些方法本身就包含工作(作业)标准化的内容,从此,工作标准也就有了科学的制定方法。如今,这个方法已经发展成“以对人的工作进行分析、设计、和管理的一门工程学”,它的一整套技术都可使用于工作(作业)的标准化。

相关热词搜索:工作标准 定额标准化

版权声明:来源为“定额网”、“本站”的文章及资料,未经本站授权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标准化管理的职能
下一篇:浅谈工作标准的制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