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我们讲述了综合定额标准,这次我们将向大家讲述劳动定额水平。
劳动定额水平,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国家或企业规定的劳动定额在数值上所表现的高低程度。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定额形式的多样化,定额水平按定额的综合程度不同,分为工序定额水平、工种定额水平、零部件或产品的定额水平。按定额的范围不同,分为车间定额水平、企业定额水平、行业或部门定额水平。按定额的用途分为现行定额水平、计划定额水平、定额标准水平。
劳动定额是计量、考核劳动消耗量的尺度和标准,其水平过高过低都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正确地编制计划,核算成本,指导生产。劳动定额水平关系到定额基本职能的发挥,它是劳动定额管理的核心问题。
定额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制定修订、贯彻执行、统计分析都是围绕定额水平这一中心而展开。定额水平具有相对性,由于衡量的标准、对比的方法不同,其结果也不同。但基本要求是先进合理,全面体现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劳动定额水平受到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组织与管理多种因素的影响。
现行定额水平只能客观能动反映现有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切勿人为地压低或拔高。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是企业实现高效率和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先进合理定额水平在正常生产技术组织和充分发挥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合格的劳动者经过努力,多数人能够达到或超过,部分人能够接近的定额水平。保证定额水平既先进又合理,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确定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
先进合理的定额应当是:在正常的生产劳动组织、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下,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在每个工作班内,使劳动者充分有效利用工作时间,保持适当的作业强度;(2)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以正常的速度进行操作,其脑力和体力支出,达到国家或部门的劳动卫生标准;(3)从定额执行的全过程上看,一名劳动者在执行定额的初期可能还存在着困难,但到了中期、后期,由于熟练程度的提高,通过努力会达到并超过定额。同样,对全体劳动者31来说,从定额执行的初期到中后期,也有一个从相对多数(60—70%)到大多数(70—80%),乃至绝大多数(90%以上)人逐步适应,最后达到或超过定额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确定定额水平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困难的问题,现行定额水平是企业生产、技术、组织、人员以及管理状况的综合反映,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提高现行定额水平,使其建立在先进合理的基础上,就应不断改进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