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知识共享 > 定额基础 > 正文     

中国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现状
2015-06-19 14:50:26    来源:    评论: 点击:

一、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状况不佳

劳动定额标准化积压的工作旧帐量大,新帐顾及不暇。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面临着,大量的新标准需要制订、大量的名为标准,实为不标准的在用标准需要过渡或改造,使其成为符合标准化要求的标准、大量的已颁发、使用多年的标准需要修订。

解决“三个大量”问题的难度不在于技术方面,量大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最大的难题之一是,缺乏基础标准(如属于生产技术组织范畴的生产作业岗位标准、管理岗位标准、科学的方法标准)。基础标准堵路,制订、修订无法绕路通行;

最大难题之二是,劳动定额标准化难以“独善其身”,除自身领域之内的大量工作,与跨部门的其他领域部门的工作,有相辅相成的牵扯(如上述堵路的基础标准的制订);

最大难题之三是,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机械行业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烦琐、复杂、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制订、修订需要事先全方位运筹、理顺因素之间的关系、,仔细统筹工作方案。过去单个、分散、周期长、费用高和只能被动地涉及到局部的工作方式不能再用了。

三个难题解决不好,“三个大量”的时间紧迫问题,弄不好会紧上加紧。 

二、磨刀供不上砍柴翁

企业对劳动定额制订、修订的要求是“快、准、全”。最重要的是“快” 磨刀不能误了砍柴翁。在电脑应用尚未普及之前,多数企业“舍准求快”以采用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类推比较法为主,较为准确的作业测定法,却因复杂、烦琐、费时而用的比较少。舍“准”最大的弊端是舍掉了劳动定额的科学、合理和公正性,有损于劳动定额固有的“基准、依据”功能作用,易造成职工权益受损。

现如今电脑应用的普及,有了“既快又准”的手段,但事与愿违的。由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标准化工作滞后,缺乏劳动过程和劳动组织合理化的基础,电脑辅助劳动定额制订和管理仍然没有摆脱“快而不准”的捆扰。总之,几十年来的“舍准求快”和“快而不准”卡脖子的就是劳动定额制订的基础标准的标准化问题,“快与准”矛盾的协调,是满足企业磨刀不误砍柴翁要求的先决条件。

三、“鞭打快牛”问题没有根除

传统的经验估工法、统计分析法和和类推比较法制订、修订劳动定额,都存在着在已往的基础上对以后的估计成分,定额水平的控制基本上还带有“多超额多压缩、少超额少压缩、不超额不压缩” 被职工戏称“鞭打快牛”的框框。

超额是职工努力的结果,职工靠体力的努力是有生理极限的,越努力、越超额、越压缩,不仅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也会有碍职工身心健康。退一步说,到底有没有“鞭打快牛”是一本糊涂帐,即便被压缩的超额部分,有与其职工努力无关的成分(如工艺的改进、设备的革新改造),但就其不明不白的压缩对职工而言,欠缺公正、合理性。衡量和管理劳动效率要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可以分别核算职工努力与非职工努力提高的劳动效率。承认职工过去努力的成果,不得将其一笔勾销,打消职工越努力越吃亏的担心,职工就会无顾忌地倾注于努力劳动。

四、“限额”一边倒的现象比较突出

劳动定额定的是 “活劳动的限额”。这个限额的科学价值,应该是活劳动合理的付出与可能提高劳动效率的最佳结合点,不适当的低于或高于“限额”的强调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但是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时而可见的是某些企业乘市场经济尚存缺陷之机,在不当利益的驱使下,不顾职工对劳动强度的承受能力和资源的浪费,过分追求“低工时高产量” 。为了给企业劳动定额的随意性上“紧箍咒”, 上海市普陀区纺织行业工会与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之前,正在推进劳动定额“一品一测一协商”,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职工的劳动定额。这样的做法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对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的考问,值得广大劳动定额工作者深度思考。

从维护职工权益角度,劳动定额主管部门应该强调企业要有职工信得过的劳动定额标准、要用好职工信得过的劳动定额标准,杜绝企业对工时限高不限低、对产量限低不限高的“脱标”损害职工利益的现象,杜绝有标准不用或无标准可用的混乱现象。

五、 劳动定额标准化进展缓慢,不平衡的不佳状况,由来已久

类似交通堵车一样,堵住了劳动定额标准化发展的路。总体来看疏堵清障费劲不小,效果不太理想。经济理论上称这种情况为“短板效应”。 只有找对了“短板”, 把其做长,劳动定额标准化的工作局面才能焕然一新。哪儿是“短板”,如何做长,至今是个另人困惑的问题。  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劳动定额领域对劳动定额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很高。对新时期加强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的呼声很大。 

首先信息显示,一致认为劳动定额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和手段,是企业计划、规划、组织生产、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是企业降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以及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还有人把对劳动定额的认识,进一步简要概括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由“根基”又引申出“劳动定额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应该高于企业利润”一说。理由是,企业没有利润可以暂且维持,没有根基的企业注定是短命的。

认为市场竞争正在由资本转向了技术,并朝着速度转化。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该把“时间就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付诸行动。在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实施以强化劳动定额标准化为内容的“根基”建设,暂时牺牲利润换取提高劳动效率的后劲,以速度取胜,是理性明智的选择。 

其次,信息的另一方面对“不佳状况” 的显示,比本文述及的面广、细致、深刻、具体。在意见和建议方面几乎都有针对体制、制度和政策法规提出了强化的要求,个别还有提出了劳动定额立法的意见。就劳动定额而言,体制、制度、政策法规固然重要,但是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就是领导和职工的主动性、自我意识和努力,否则再怎么严厉的“外力”都有其局限性。根本的办法还是眼睛向内,对习以为常“久治不愈的不佳状况”的原因多考虑几个方面,从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上另寻新的出路。

在人们心里想的、手上干的、脚下奔的无一不是提高劳动效率,多赚钱的时代,谁都明白,想做或愿意做的事情即便有万般的困难也成不了不做的理由。为什么惟独一本万利的劳动定额工作不尽人意。

种种迹象表明,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不会象我们以往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深度调查研究。需要象医生那样,“望、闻、问、切,把脉治疗”。 反之,不仅难以改变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的被动局面。劳动定额发展、停滞,再发展、再停滞,一波三折的怪圈更加难以遏制。

相关热词搜索:定额 标准化 劳动定额

版权声明:来源为“定额网”、“本站”的文章及资料,未经本站授权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制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的依据和要求
下一篇: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分享到: 收藏